新合资时代长安马自达的“中国智造”,或将逆袭全球新能源市场
2025年4月,长安马自达南京工厂的流水线上, MAZDA 6e驶下生产线,即将启程发往欧洲市场,这是长安马自达刚刚提出的“双百翻番”新能源转型战略的第一步,也是从南京工厂到欧洲公路的“人马一体”新能源革命的开始。

“新能源领域投入百亿、实现出口贸易额百亿、企业产值翻番”

这是长安马自达在合资新能源转型领域的一次尝试,不同于国内一些其他合资品牌的转型方案,在大家都卷价格、抠配置的新能源混战当中,这家日系合资车企选择依靠“中国智造+全球标准”这一套组合拳,打出属于自己的突围之路。

当“驾乘愉悦”的DNA注入电动化基因,当中国速度作为转型的催化剂,长安马自达的转型能否成为后合资时代合资车企的转型范本?

#“双百翻番”,马自达的野心在全球#

从转型的风开始吹起,合资品牌的脚步始终就慢了一步,以至于当下国内新能源市场当中,合资品牌从过去内燃机时代的领导者变为了追赶者。

与此同时,自主品牌与新势力们为了稳固住得来不易的胜利,个个开足马力,新产品、新技术接连不断,为了市场也愿意牺牲掉盈利的能力,先把市场份额拿下再说,总之就是一句话,先留在牌桌上,剩下的以后再说。

所以中国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是怎么样的情况?“惨烈”是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描述词汇,内卷的旋涡,价格战的红海,车企们不惜失血也要在市场当中寻觅到哪怕一丝立足之地,说实话,这样的环境对于合资品牌转型并不是十分积极。

尤其是马自达这样的,以燃油车为主力的品牌其在国内市场的市占率相较于其他合资品牌相对较低,在中国市场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小众品牌,但是欧美等市场,却是马自达的主场,2024年,其仅在北美就卖出了近50万辆车,而全年销量更是超过120万辆,位列全球汽车销量榜单的第16位,这一数据都超越了吉利汽车。

这一销售态势和国内形成了天壤之别,这基本上也是现在合资品牌的通病,如果说是主销产品在能源类别上的原因,销售的地区是选答题,但是在新能源转型这一发展趋势上,这又是一个“必答题”。

题目摆在面前,但是解法众多,长安马自达选择了一个目前合资品牌少有的解题思路,正好比“大象转身难,小船调头易”,既然品牌在中国没有庞大的销售矩阵作为“拖累”,同时自身在海外有着更多的受众以及影响力,那不如依靠中国这片新能源蓬勃发展的土地作为基石,用领先的新能源产品去实现海内外市场两手抓。

在此次发布的“双百翻番”战略当中,出口贸易是长安马自达要做的一个重点,其要做的事情就是依靠中国新能源领先的产业链,打造出一款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领先的电动化产品,去在各个市场寻觅生存空间。

这一做法相当于避开混战,去寻找新的蓝海,同时以中方合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积累作为产品的优势背书。现在合资品牌想结合优势资源,应该寻求谁的帮助?答案显然是中国,和中国品牌、供应链进行合作已经是当下合资品牌的常规操作。

与此同时,新能源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地方是哪?还是中国,这就意味着长安马自达将中国这样一个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作为产品的研发、验证基地,先啃最难啃的骨头,再去全球市场,产品的推广是不是就游刃有余了?

马自达社长毛笼胜弘上任第二天就来到中国市场,和中方合资公司高层进行互访,并且在今年更是增加调研、访问频次。所以说,海内外的市场发展趋势马自达已经摸清,规划也早已明确,此次的双百翻番目标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件事情。

2024年,长安马自达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仅为15%,在此次新能源战略发布之时,其将2025年目标提升至60%,而2027年目标更是高达90%,那么长安马自达这么规划的底气究竟来自哪里?其位于中国的大本营是否已经做好了转型的准备?

#长安马自达南京工厂,摇身一变“技术枢纽”#

如果说之前的合资公司所承载的角色只是生产制造,也就是“外国技术,中国生产”,但是马自达的南京总部所扮演的角色并不局限于此,其所采用的全新造车模式正在帮助其成为新时代合资品牌的“玩法规则制定者”。

当其他合资公司还处在1.0模式之时,马自达已经暗自开启了全新的合资2.0模式,在新能源领域,谁有优势谁就上,管你是中方还是外方,谁做得好谁就主导。这样的做法,让南京总部成为了马自达在全球的“新能源技术枢纽”。

应该没有人会不承认中国在全球汽车市场当中新能源与智能化领域的优势以及技术积累,那么自然,南京就成为了马自达新能源转型的研发基地,在核心技术上,长安马自达借助中方长安汽车的技术储备,新能源平台以及智能座舱直接上车,并且抛开日本人在这一领域的“执拗”,直接由中国团队来主导开发。

至于马自达的优势,设计以及底盘的调校,这在日系品牌当中是数一数二的,甚至是放到全球范围,也具有足够高的说服力,既然如此,引以为傲的“魂动设计”直接上车,并且在车辆的动力调校直接交给日方。

长安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邓智涛表示:“产品研发中心,技术团队规模已经从当初的100人扩大到近400人的规模;智能化开发团队已经和双方母公司搭建起了体系化高效协作的流程;并且制造经验超过10年的资深工程师超过1000人,占整体一线制造员工的接近二分之一”

从产品底层设计理念到打造产品的人员、技术基础,长安马自达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只待大干一场,以实现品牌的新能源转型。

这就像把之前合资1.0的“预制菜”模式变为了2.0时代的“厨师现炒”,不再是一成不变的配方去应对市场变化,而是现场抓料、优中选优,让南京工厂成为了一个新能源产品的系统化解决终端,像新能源领域的电池安全技术(IP68防水+自研热失控抑制算法),已经反哺马自达日本总部,并且计划2026年应用于后续的新能源车型当中。

与此同时,长安马自达所在的江宁集聚了博世、宁德时代、爱尔集、法雷奥、佛吉亚、塔塔、布雷博等产业链各环节的零部件企业,研发、设计、测试、零部件制造、发动机制造、整车制造等关键环节基本形成了全覆盖。

并且针对未来的产品出口,“南京-上海港-欧洲”这样的物流专线,也依托南京工厂的地段优势,形成了足够高的便利性。

“我们希望,从南京工厂驶向世界舞台的新能源车型能够成为全球市场用户心中熠熠生辉的光,照亮每一个勇于探索的人生旅程。”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社长毛笼胜弘用这样的话表达了对于未来的期望。

毫无疑问,南京作为马自达新能源转型的研发中心,已经使出了浑身解数,那么这些优势资源在产品上会如何体现?马自达新能源“全球化样本”的最终落地是否能够帮助其在市场当中斩获话语权?

#MAZDA 6e,凭什么被称为“全球化样本”?#

从布鲁塞尔的全球首秀,再到宣布登录东南亚、欧洲市场,随着MAZDA 6e的正式下线,长安马自达的全球化承诺至此兑现,同时这一合资品牌也完成了研发、生产、出口这样一个全球新能源转型生态链。

毫无疑问,这台车是长安马自达“双百翻番”新能源转型战略的核心角色,对于马自达来说,这台车是其想要打造的“全球化样本”,我们都知道区域化的车型对于车企来说可能更容易推向市场,但是全球化,则意味着更高的技术要求以及验证标准,那么这台车是否配得上这样一个称号?

首先,是否还传承了马自达的精髓?驾控这一品牌标志性特点其选择在德国进行测试,5.6m最小转弯半径适配欧洲窄路,稳定和灵活,确实还是马自达原汁原味的特色。欧洲媒体曾对这台车做出这样的评价:“MAZDA 6e重新定义了电动轿车的驾驶乐趣。”

其次,中国新能源智能化技术如何赋能?26.4英寸5K一体屏+4纳米芯片,算力超行业标准1.6倍,这是现在中方的拿手项目,同时基于本土的数据采集与积累,其后续也将反哺在公司的全球化车型当中。

与此同时,全球化的高标准验证。7横5纵的全钢笼式架构、86%高强钢车身;全系标配9安全气囊,安全气囊总容积350L,保护面积高达25000平方厘米。 

毫无疑问,以上的成绩都是当下各家新能源车企拿来宣传的重点,不过现如今这在长安马自达MAZDA 6e一款车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当然,一台车对于长安马自达的全球化野心是难以满足的,作为该战略的另一个关键产品,全新推出的EZ-60也即将丰富这条新能源产品线。

与此同时,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社长毛笼胜弘表示:“未来,我们将和长安马自达在新能源领域持续加大投资,不断增强本土化研发能力,2025年,我们将推出全新SUV车型,今后将不断拓展产品阵容,开发并推出第3款/第4款新能源车型。”

#新能源时代的“魂动宣言”#

当MAZDA 6e从南京工厂驶向欧洲公路,其意义远超一款车的出口,这是中国智造与日系匠心的融合,更是合资品牌打破“技术依赖”的合资品牌觉醒。从“双百翻番”的战略野心,到后续新产品的不断押注,马自达正用一场“人马一体”的电动化革命来证明:传统合资车企绝非转型的旁观者,更能成为参与者以及规则制定者。 

“电动车可以没有引擎轰鸣,但不能失去驾驶的灵魂。”这是马自达在这场转型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一辆电动车都承载“驾乘愉悦”的信仰。而当中国智造遇上全球标准,马自达的“魂动之光”有了足够的技术底气,而这道光,或许也能照亮同类合资品牌在转型过程当中涅槃重生的道路。【iDaily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