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集团大洗牌,力求留在牌桌上的自救
褚韵文
44720 浏览
2025-05-17
“番禺行动”半年之后,广汽集团相关改革持续落地。
5月14日,广汽集团官方发布信息:重构大研发体系,整合产品本部、造型设计院、整车开发研究院、平台技术研究院及配套职能部门,以“市场+技术”作为后续产品开发模式。
造型设计院由原广汽研究院副院长张帆负责管理,整车开发研究院由原广汽研究院副院长孙大兴负责管理,平台技术研究院由原广汽研究院副院长梁伟强负责管理。
结合此前的整合与人事调整,面对销量和业绩下滑的广汽集团,正通过多举措掀来让自己脱离苦海。
#广汽集团,需要自主爆款来救赎#
广汽集团,作为广州汽车的行业头部企业,在近两年的时间当中,饱受业绩的困扰。在4月26日,广汽集团对外公布了2025年一季度业绩表现。
财报内容显示,2025年一季度广汽集团营收198.79亿元,同比下滑7.8%;净利润亏损7.31亿元,同比下滑159.6%。业绩下滑是广汽集团当下不得不面对并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是,销量的下滑是主要的因素之一。
此前合资公司广汽本田、广汽丰田通过雅阁、凯美瑞、汉兰达等热销车型长期霸占销量榜单,并未广汽集团输血,但近几年合资市场的不断压缩,让广汽面临着国有汽车集团的通病,在离开了合资红利带来的温柔乡,自主品牌并不能无缝衔接。
今年一季度,广汽集团累计销量37.12万辆,同比下滑9.4%;新能源产品累计销量6.24万辆,同比下滑6.4%;自主板块的广汽传祺和广汽埃安新能源销量分别为6.92万辆与4.71万辆,同比下滑19%与3.61%。
曾经在市场呈现出爆发趋势的广汽埃安势头下降,尤其是现在被打上网约车标签之后,而其他面向中高端市场的新能源品牌规模太小,整体的产品矩阵难以支撑起现阶段广汽集团对于新能源销量占比的规划。
目前,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市场主体正在被自主品牌占据,2024年,国内汽车市场当中,自主品牌占有率逼近70%,随着后续的发展,这一数字也将持续保持甚至增加。
同时,新能源产品也将作为后续的主攻方向,但是现在市场正在对新能源的技术路线与产品类型进行筛选,能够支撑更多用车需求的混动技术,以及结合前沿智能科技、更具品质且符合大众化用车的产品正在成为市场的主流。
此时,面对现阶段市场环境,发力的方向已经明确,要走量,更要有爆款,广汽集团依靠自主品牌与产品矩阵,在市场当中提升份额,这是后续在市场当中获得竞争力的根本,那么在调整之际,广汽集团将要怎么做?在哪些领域挥刀?又将制定什么样的规划?
#市场驱动,和经验主义说拜拜#
对于广汽集团的改革来说,表层的动作已经难以解决问题,尤其是对于这种体制桎梏下的企业结构,但凡有之前经验主义的残留,都很难让自己在短时间之内走出业绩不佳的阴霾,所以此次广汽集团的“大刀阔斧”,将根据市场驱动,来切除顽瘤。
那么改革的动作都有什么,概括下来可以总结为三点:新的大研发体系,新用人方式,以及更高的效率。
大研发体系如何推进?广汽内部已经重新梳理完成,产品本部将强化用户研究职能,按照市场需求来主导产品规划与定义,确保研发源头与需求做到匹配,不再是车企自身拍脑袋来定义产品;
造型设计院统筹自主品牌造型DNA差异化设计,强化设计语言与市场需求的衔接;整车开发研究院聚焦产品集成与工程交付,与产品本部协同推进车型开发,缩短研发周期;平台技术研究院专注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电子电气架构等平台技术研发,通过技术创新与平台模块化应用降本提效。
此外,就是人员的调整,广汽集团的权力中枢已经更替,今年2月,广汽集团原董事长曾庆洪退休,原总经理冯兴亚接棒。3月,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退休,暂不再设总经理职位。
同时据消息称,广汽集团从今年1月份开始,在职业经理人改革的基础之上,开始推进管理岗位的竞聘上岗,并在任期内开展业绩指标的考核,这与之前一些国企改革的套路基本一致,并且引入了民企的相关制度,以激发管理岗位的创造性与积极性。
现在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走过了规模扩张的时代,当下以及下一步的重点都是品牌与产品质量与价值的跃升,那么此时国企汽车集团稳固的铁饭碗对于品牌发展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论资排辈的晋升模式也会让内部整体缺少竞争的意识,此时改为“赛马机制”毫无疑问是增加品牌自身内部动力的积极手段。
这一点已经在民营车企当中得到验证,同时民企这几年近乎“超速”的发展速度也证明了在当下极度内卷的环境下,这一机制的有效性。
那么在整个品牌研发体系以及人员变动之下,最后要做出改变的就是品牌在市场当中拥有更高的效率,目前广汽集团在市场当中相对比亚迪、吉利等品牌相对声量较小的一个原因就是产品的推进速度,并且产品矩阵相对较小。
那么在研发层面,广汽集团要依托体系的调整,通过平台化、模块化开发及数字化赋能,在优化产品品质的同时,产品研发周期将从26个月缩短至18-21个月,研发成本降低10%以上,让广汽集团在智电时代不再被拖得太远。
同时,在品牌领域通过更加明确的分工,来实现市场竞争力的高效体现,广汽昊铂、广汽埃安新增增程式动力形式,解决用户续航焦虑问题;广汽传祺则覆盖燃油、插电式、增程式等多种动力形式,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进而提升三大自主品牌协同效应。
量的提升是广汽集团的刚需,那么在此之上,声量的提升更需要爆款车型来进行支撑,现在很多车企在提升效率、追求标准化的道路都选择了IPD产品组合管理方法,当下的广汽集团也选择了这一改革方式,其将全部车型进行分级管理,聚焦资源打造明星车型,力争在重点市场取得销量突破。
按照广汽目前的规划,抛开今年已经上市的广汽昊铂HL、广汽传祺向往S7以及广汽埃安UT三款车型之外,在接下来的三年内,广汽自主品牌计划推出16款全新及中改车型,保持每季度1-2款新车的投放力度,在售车型逐步由17款增至32款,覆盖6万-30万元主流价格区间。
#“一路绿灯”,牵手外部技术体系#
除了内部的调整之外,广汽集团在合作的道路上也没有免俗,在去年11月30日,名为“广汽集团与华为签署深化合作协议携手打造全新高端智能汽车品牌”的一条咨询出现在广汽集团的官方网站当中。
其中的内容显示广汽集团与华为签署了深化合作协议,广汽集团将在传祺、埃安和昊铂之外,打造一个全新的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要知道在之前“灵魂论”的论调之下,像广汽这样的传统车企相对来说是更“高傲”的一部分人群,但是如今也选择了和外部技术进行合作。
这其实是二者的再度牵手,在2017年,双方就有合作动作,计划在智能网联汽车上面发力,计划打算共同开发AH8车型,以及一款MPV和一款高端轿跑车型。但是随后二者的合作生变,从官方发布来看,其用词从“联合开发”变更为“自主开发”,华为身份则将由合作伙伴转变为供应商。
当时公布的消息是双方难以在决策、定价等方面形成共识,但现在华为在供应商领域跑出了一条自己的路,那么此时已经成为了车企在智能化领域实现最快提升竞争力的最优解,以至于此前对与华为有着种种“不满”的广汽,也不得不一路绿灯向其“妥协”。
据悉广汽后续和华为将采取不同于智选车等现有的合作模式,在同年的广州车展当中,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表示,广汽与华为合作是战略性合作,也是全方位合作,“这一点从来没有动摇过”。
#内外大整合,广汽背水一战#
综上可以看到,广汽的改革就像是一次当下汽车市场成功案例的全面“抄作业”。不管抄作业这个词听起来是否显得有些LOW,但这也是广汽当下的最佳解决方案:全面的整合,全面的聚焦。
整合是当下的趋势,对于车企来说能够更为聚焦,这是当下诸多车企的共同选择,比如刚刚将极氪收回的大吉利,再有整合产品序列的长安汽车,甚至还有央企之间的大整合序幕。
对于广汽来说,内外的整合是其不得不做的事情,如果说吉利是收回各自发力的五指来捏成一个拳头,在市场当中加速发力,那么广汽则是收回分散的精力,用更专注的态度与产品攻势,来重拾自身在市场的竞争力。
广汽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此前也曾表示过,新一轮的改革过程中仍然会遇到困难,但是摆脱此前的体制惯性、各个领域的高效整合已是必然,集团会在这样的共识下坚定地朝这一方向前进。
从目前来看,广汽所采取的措施基本上是经过市场验证的,方向也是明确的,后续要看的就是这段蛰伏期会持续多久,改革的推进速度将决定广汽集团何时能够脱离现在的苦海。【iDailycar】